西藏昌都市芒康县
行政地名:西藏昌都市芒康县 | 行政隶属:昌都 | 行政代码:540328 |
长途区号:0895 | 邮编代码:854000 | 车牌号头:藏B |
行政级别:县 | 人口数量:约7.6万人 | 人口密度:7人/km² |
辖区面积:11632平方公里 |
地名 | 人口数量 | 辖区面积 | 行政代码 | 下属单位 |
嘎托镇 | 901.44平方公里 | 540328100 |
| |
莽岭乡 | 205.5平方公里 | 540328212 |
| |
宗西乡 | 1025.3平方公里 | 540328211 |
| |
昂多乡 | 546.4平方公里 | 540328210 |
| |
措瓦乡 | 993.85平方公里 | 540328209 |
| |
洛尼乡 | 472.08平方公里 | 540328208 |
| |
戈波乡 | 577.4平方公里 | 540328207 |
| |
帮达乡 | 1024.86平方公里 | 540328206 |
| |
徐中乡 | 1039.76平方公里 | 540328205 |
| |
曲登乡 | 1180.04平方公里 | 540328204 |
| |
朱巴龙乡 | 928.77平方公里 | 540328203 |
| |
纳西族乡 | 374.88平方公里 | 540328202 |
| |
曲孜卡乡 | 657.43平方公里 | 540328200 |
| |
如美镇 | 848.52平方公里 | 540328101 |
| |
索多西乡 | 557.02平方公里 | 540328213 |
|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横断山脉,昌都地区的最东部,介于东经 97 ° 48 ′至 99 ° 5 ′,北纬 28 ° 35 ′至 30 ° 39 ′之间,地处川、滇、藏三省区公路交汇处,是 214 、 318 两条国道线的结合部,金沙江和澜沧江流经县境内,东与四川省巴塘县,南与云南省德庆县毗邻,西与左贡县接壤,北与贡觉、察雅县相接。
芒康县政府网站http://www.mangkang.gov.cn/。
芒康县属半农半牧业县,县驻地海拔 3870 米 ,幅员 11632.2 平方 公里 ,辖 2 镇 14 乡(含一个民族乡) 60 个村民委员会 357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76041 人,耕地面积 84904 亩,草原面积 9847860.2 亩,森林面积 6738853.1 亩,有各类牲畜 46 万余头(只、匹),矿产资源丰富,有铜、铁、铝、锌、煤矿、沙金、大理石等。全县居住的有藏、汉、纳西、白、土、苗、僳僳等民族,其中藏族占 98% 。
芒康县是一个充满神奇、灵性的净土,不仅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林下资源,还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境内雪山林立,江河纵横,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浓郁淳朴的民族风情,金碧辉煌的千年古刹和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奥的宗教文化等,形成了芒康县多元的旅游资源。
芒康自古就是西藏的东南大门,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古朴、典雅、悠扬、舒畅的“锅庄舞”、“弦子舞”被誉为“古道神韵”,内容丰富的民间情歌、山歌、洒歌素有“歌的海洋”、“弦子的故乡”之美誉。
神奇的尼果,岩羊、雪鸡、雉鹑的世界;迷人的高原湖泊—莽措湖,野生飞禽类的繁衍之地;红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的乐园;横断山脉的奇峰,达梅永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盐井盐田;无须打针吃药的医疗室,曲孜卡休闲中心;被遗忘的重镇,南墩。
五十三座宁玛、噶举、萨迦、格鲁教派和西藏唯一的天主教的千年古刹镶嵌在雪域高原芒康的雪山、林海、草原之间,具有三味真修、奥义、仪轨的神迷色彩。
如果你踏上这片陌生神奇的土地,沿着朝拜者的足迹走上那古老而遥远的年代,游览那金碧辉煌的名刹古寺,欣赏那灿烂的文化艺术,饱览那绮丽壮观的山水湖泊风采,领略那雪域高原独特的民风民俗,遨游那一座座冰山雪峰,定会使你如醉如痴,啧啧称奇。
历史沿革
芒康县,前身为 1912 年所设的宁静县和盐井县。 1957 年 7 月分别成立了宁静县、盐井县人民政府, 1960 年 4 月两县合并称为宁静县, 1965 年改称为芒康县至今。
芒康县境内虽未经考察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情况,但周围地区、县挖掘出的遗址、墓葬情况看,芒康境内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1977年昌都卡若遗址的发现,说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在澜沧江沿线就有人类活动。芒康县相邻的云南德钦和四川巴塘1974年发掘的共32座石板墓的葬品和文物上看,都属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墓葬,说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澜沧江、金沙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从地理位置上分析,芒康周边都有古代遗址墓葬,可以推断,芒康境内自古就有人类活动,也就是战国以前芒康土着居民在金沙江、澜沧江沿线活动。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芒康县境内是土着居民和古代羌族部落的混杂区。
隋朝芒康境内属于白狼国。
唐朝时期吐蕃三十二代赞布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公元617年)以后,芒康境内被吐蕃占领。此时期以后,由于弘扬佛法,创立寺庙和吐蕃流官管理,藏传佛教随着政治力量的深入而得于人心。吐蕃与芒康境内诸部落和土着居民融合为同一个民族————藏族,现芒康的藏族因此延续下来。
唐朝时期芒康境内开通了“茶马古道”,芒康随之成为吐蕃东南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元朝时,芒康属于吐蕃等路宣尉使可都元府管辖,后为亦思马甘乐万府地。
明洪武年(1372年)至正德年(1508年),芒康为招讨磨尔勘(茫康)万户刺宗(巴塘)管辖。
明正德四年(1509年),由于云南丽江纳西民族的逐步强盛起来,纳西木竿王采取了“屠其民,而徙麽些外”的政策,沿着“茶马古道”与吐蕃争战。占领芒康大部分地区,芒康成为纳西民族的占领区。
明崇祯十五年(1639年),蒙古族和硕特部落首领固始汗派兵南下,打败纳西木竿,芒康成为蒙古和硕特固始汗的控制范围。现在芒康藏族所说的“索布本卡交结”即十八蒙古土司,就是那时所封。
清顺治五年(1648年)至康熙年始(1665年)芒康境内又归属于西藏统治。
清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16——1720年),内蒙古准噶尔部落侵扰西藏,芒康境内被占领,而后清朝自青海、四川、云南派兵三路进攻西藏,平定了西藏的动乱。芒康境内归属于巴塘管辖。
清雍正四年(1726年),芒康境内招募为四川管辖。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发生了马巴唐事件,凤全及驻巴两法国传教士被杀,巴唐天主教堂被焚,事件发生后,四川总督锡良,成都将军绰哈布奏四川提督马维骐,建昌道员赵尔丰合同“剿办”。6月克复巴唐。马维骐回川,赵尔丰被任为炉后督办,从此开始了“改土归流”。随后清廷勘定川、滇、藏界,芒康境内的东、南部建立碑,此碑以东为四川管辖,以西隶属西藏,芒康为台吉地。
中华民国1911年在芒康设立了江卡委员会。
中华民国1912年设立宁静县和盐井县、属川、滇、藏边务大臣管辖。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后,由于国内局势的紧张,芒康又归属西藏管辖。
1950年1月,党中央、毛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同年十月上旬,十八军一五七团、十四军一二六团分别进抵宁静、盐井宗(县)。
1950年10月12日,藏九代本德格·格松旺堆在芒康率部起义,人民解放军解放宁静、盐井。
1951年初,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向宁静、盐井(宗)派出了军事代表,建立代表处。
1956年10月鉴于准备进行民主改革,为了加强党的建设、领导,根据西藏工委指示,把宁静、盐井代表处改为宗党委会,正式建立了宁静、盐井县。
1956年11月,芒康十八土司之首普巴本·次旺多吉指挥叛匪公然袭击竹卡守桥部队和包围荣许军需站的严重流血事件,公开发动了武装判乱。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芒康境内部分寺院参加了叛乱。如盐井岗达寺、拉贡寺也参与叛乱,遭成了岗达战役。同年六、七月,大批地方部队进入宁静、盐井地区。
1960年4月9日,国务院决定指示将宁静县、盐井县合并为宁静县,组建七区、三十六个乡农牧协会。
1963年,芒康县进行普选建政工作,1965年结束,把行政七区重新划为十一个区、六十个乡。
1965年7月20日,宁静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65年11月将宁静县改名为芒康县。
1966年中央“五一六”通知的下达,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2月“北航”红卫兵串联到芒康县,成立了红卫兵总部,县机关和农牧区都先后成立了造反派组织。
1968年5月4日,经西藏军区党委批准,成立了芒康县革命委会。
1971年至1974年遵照中央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批示精神,芒康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社改运动,实现了人民公社。
1972年5月召开了芒康县首届党代会。
1972年开始“农业学大寨”运动。
1982年初,芒康县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生产承包制”进行包产到户。
1988年,芒康县进行“撤区并乡”,把全县十一个区、六十个乡,重新划为二十四个乡镇,两个保留区即盐井区、竹巴龙区。
行政区划
嘎托镇
总人口11310人。
如美镇
总人口4985人。
曲登乡
总人口2975人。
徐中乡
总人口5158人。
曲孜卡乡
总人口3045人。
纳西民族自治乡
总人口4382人。
朱巴龙乡
总人口4350人。
嘎波乡
总人口2788人。
昂多乡
总人口1716人。
洛尼乡
总人口3191人。
措瓦乡
总人口7766人 。
里商乡
总人口4499人。
自然地理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与云贵高原接壤,属三江流域峡谷区。平均海拔4 317米。宁静山脉是境内主要山脉,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达拉涅峰、达马压山、卡孜西卡冲山、达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横断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县境。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澜沧江及两江支流70多条。金沙江和澜沧江境内总流长1 661千米,流域面积250平方千米。主要湖泊为莽错。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区,夏季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气温10℃,年均降水量350~4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无霜期95天。自然灾害有洪水、干旱、霜冻、冻土、泥石流等。矿产主要有金、银、铅、砂、锡、锌、煤、盐、石油、硫磺、石膏、石墨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雕、鹫、鹿、獐、鹞子、黄猴、野猪、狐狸、猞猁、狗熊、金钱豹、苏门羚、小熊猫、大青猴、滇金丝猴等。药用植物主要有党参、秦艽、大黄、柴胡、麻黄、贯众、薄荷、木贼、灵芝、黄连、丹参、天南星、胡丹皮、千里光、报春花、大叶石带、洋金花、前胡等。
经济发展
芒康县属半农半牧县。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2 5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2 846万元,第二产业3 239万元,第三产业6 425万元。①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 048万元,其中农业7 678万元,林业757万元,牧业7 613万元。农作物播种面积6 548公顷,其中粮食作物5 631公顷,油料作物180公顷。粮食总产量2.14万吨,油菜籽0.02万吨,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大麦、玉米、荞麦、谷子、圆根、豌豆、油菜、冬小麦、春小麦等。有草场20余万公顷,主要饲养马、驴、骡、牦牛、绵羊、山羊、黄牛等,年末牲畜存栏45.54万头(只),肉类总产量6 050.58吨,奶类产量5 437.15吨,羊毛产量66.75吨。芒康县作为西藏和长江上游实施天保工程的三个县之一,拥有森林面积最大,林业用地面积596 991公顷,占全县面积的51%。全县森林覆盖率48%,林木蓄积量3 300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柏木、红松、云杉、白油松、落叶松等。②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主要生产卡垫、氆氇、篮子、筛子、筐子、酥油盒、砂锅、砂罐、火盆等,工业总产值302万元。有县级水电站2座,乡村水电站10余站,总装机容量5 134千瓦,年发电量1 564千瓦时。1996年由天津市投资3 100万元援建的芒康县盐井水电站建成投产,电机设计装机容量1 849千瓦,是1994年中央确定全国支援西藏62项工程项目之一。③交通通讯。滇藏公路、川藏公路穿过境内,东连云南德钦县,北邻四川巴塘县,南经川藏公路与八宿县相通,西经滇藏公路与昌都县相联。境内总长350千米。还有数条连接乡村的一般公路,县乡通车率达80%。县邮电局开办电报、传真、邮政业务,有程控长途电话可与外界联系。
文教体 全县22个乡(镇)、村安装了广播电视单收和收转站,县城通闭路电视。1989年有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8所、民办小学33所。小学教学以藏语文为主。1995~1998年,国家和天津市共投资90多万元在吾巴、登巴、曲登、尼增乡修建了4所希望小学。此外,国家投入芒康县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90余万元,兴建和改建14个乡中小学校舍。民间体育运动有赛马、摔跤等,现代体育运动有篮球、乒乓球、象棋等。
民俗旅游
县内群众多信仰藏传佛教,仅盐井一带信奉天主教,并建有天主教堂。盐井区传统节日有圣诞节、那帕当节。民间舞蹈有“弦子”和“锅庄”。主要旅游景点以茶马古道为主线,上盐井境内有被当地人称为文成公主的吐蕃时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峡谷、曲孜卡温泉休闲中心、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尼果寺为县内主要寺庙。曲孜卡乡境内有大小温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温度不同,最高温度可达70℃,每年春季吸引当地和云南德钦人前来温泉沐浴。
芒康县位于西藏的东南部,处于藏、川、滇三省交界处,东与四川的巴塘县隔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北、西与西藏昌都地区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相连。在这 1 万 1 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的芒康人民,在生产劳动和对外交往过程中,创造和发明了独具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歌舞艺术,尤其是芒康“弦子舞”和“锅庄”号称为“古道神韵”,在区内外颇具声誉,芒康被称赞为“弦子的故乡”。弦子与芒康这两个名字紧紧连在一起,芒康既是弦子的故乡,弦子代表着芒康,成为人们的共识。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西藏人民能歌善舞,被誉为“能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团锦簇中的奇葩,它那古朴、典雅、飘洒、悠扬而欢快的特点,使人百看不厌。并且芒康弦子舞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独到之处,是藏民族文化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一个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一、概述芒康弦子舞
在西藏,弦子舞是芒康唯一特有的民族舞。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据考证唐朝时期芒康就有跳弦子舞的历史,但那时的弦子舞是个单一的拉唱为主,家庭形式的小型歌舞。唐朝时期“茶马古道”的开发,给芒康弦子舞注入了创新和发展的生机,聪明才智的芒康人民在其它民族和周边地区的交往中不断地吸收其它地区、民族的文化,不断地增色滋补,不断地发展创新,以至于现在的歌舞相结合,以悠扬歌声伴随着优美的舞蹈,以一切生活为题,人人创作,人人唱跳,人人加工,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独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成了藏民族文化艺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珍宝,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
弦子舞是以弦子为乐器,伴随着音乐男女聚集翩翩歌舞。藏语叫“蕃谐羌”,“蕃”藏语为藏族,“谐”为歌舞,“羌”为跳。弦子叫“白央”,也就是以当地老百姓自己发明的一种二胡,比起其它地区的二胡短而粗,在历史书中称为“胡琴”。跳弦子舞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有多少,场地大小,或台上台下,均可以跳弦子舞。跳弦子舞一般都围着篝火圆圈起舞,人多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分开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唱词为“谐”体的民歌,也可即兴创作,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落,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跳舞的节奏快慢都以男子拉弦子的音乐节奏为准,每首歌舞的节奏一般都是先慢后快,在悠扬缓和的弦子中开始,流畅而欢快之中表现,升腾而在热烈中结束。
排列也有次序,有舞头有舞尾,排头,即“谐本”一般都是在弦子舞中有影响的人,即能舞又能歌,并且能作词作曲、编舞的人。每首歌舞都有其乐曲、词和跳法,跳一天一夜也跳不完弦子舞,因为弦子舞内容太多,也可以借题发挥,它是一个唱不完跳不完的舞蹈。在芒康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有结束的不是弦子舞”。
跳弦子舞,舞者随着弦子的晃动而发出的阵阵“颤声”,舞蹈上相应产生一股股“颤法”,多以模拟一些善良、吉祥的动物姿态动作为其形体特征,如:《孔雀吸水》、《兔子欢奔》等等。舞步圆润、舒展、曲调悠扬流畅,弦子舞的“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等动作,尤其是长袖飘飞很有特色。弦子舞舒展中有股矫健奔放,在流畅之中有优美开放,在舞蹈中表现出康巴人剽悍的气质。
弦子舞唱词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歌唱劳动生活的;有描绘自然景色的;有倾吐爱情的;有祝酒祝愿的;也有歌颂宗教、高僧活佛、寺庙的;解放以后,歌唱党、歌颂毛主席、歌颂党的政策和赞美社会主义新生活、新气象的也较多。由于内容的不同,弦子舞有豪情壮语的歌舞;有情语绵绵、海誓山盟的爱情歌舞;有欢乐的劳动生活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歌舞等等。弦子舞不仅给人于音乐上的享受,而且它是一个民间语言的精华,奔放驰骋的民间自由诗,测试智力的民间游戏,给人于向上的精神食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芒康弦子舞的流派和特点
芒康地处横断山脉腹地,高山峡谷是芒康最主要的地理特征,巍峨的雪山,汹涌澎湃的江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芒康风格的民族文化——弦子舞,丰富了绚丽多彩的藏民族文化。同时由于自然条件上的差异,民俗民风上的差别,发展、创新了各地自己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如按地区分为:端庄稳重的盐井弦子舞(包括有上、下盐井、曲孜卡、木许、玖龙等);潇洒飘逸的徐中弦子舞(包括徐中、格南西、麦巴、卡布等地);动作难度较大而轻松舒展的索多西弦子舞(包括索多西、朱巴龙等);自由开放的曲邓弦子舞等种。按地域分:轻快流长鲜艳的谷地弦子舞;粗犷朴质雄浑的半农半牧区山地弦子舞;古朴庄严豪华的牧区高山弦子加锅庄舞(谐玛卓)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自己的特点。
盐井弦子舞端庄稳重,在端庄稳重中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有澜沧江的气势,有高山流水的神韵,有气度恢弘的唱词。使人于一种豪情壮志,奋发向上的感觉。曲孜卡的三弦舞又独具澜沧江江西的风格,有“茶马古道”的神韵之感,恢弘的音调配合粗犷的舞姿,原始、古朴、典雅。
徐中弦子舞潇洒飘逸,长袖拂扬,歌声悠扬,旋律悠美,脚步拖点、转身潇洒,动作优美开放。音乐与舞步紧密结合,丰富的唱词,悠扬的歌声,给人于一种原汁原味的感受。
善于模仿的索多西弦子舞,动作难度大而又轻松舒展,给人于一种生力、活力,奔放活泼。长袖拂扬,动作幅度大,音乐舒畅欢快,脚步轻松,身体舒展,突出了长袖舞的特点。《兔子欢奔舞》是索多西弦子舞的代表作,表达了索多西人民向往自由,追求爱情,热爱生活、歌颂家乡的美好愿望。
曲邓弦子舞的自由开放,轻松欢快,鲜明的节奏,热烈的情绪,表现出了曲邓人民热爱自然,想往自由、和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芒康弦子舞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差异,流派也较多,但总的特点是古朴、粗犷、雄浑、健壮、质朴,它与当地的自然布景: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峡谷急流、险滩奔马等藏东高原特有的壮丽景色浑然为一体,形成了芒康独有的人文风景线。
在芒康弦子舞已经成为群众性爱好和娱乐,成了“人人能跳,家家欢乐的歌舞”。每逢佳节,热情而活跃的芒康人民纷纷出动,倾家、倾村、倾城地出动,带着食宿品,赶来日以继夜地观看和演出,自演自乐和歌舞狂欢,形成了“歌舞的海洋”、“弦子的天下”。在农牧区,农牧民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休息时围圈起舞。即使是三个人也可围舞篝火起,自寻欢乐。弦子舞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民族气格强烈,高原特色浓郁,歌舞内容丰富,流派也较多,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经过上一辈们的不断地发展、创新,尤其是党的民族政策和“百花齐放”等的文艺方针的深入贯彻落实,芒康弦子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一套较完整的表演体系,放射出藏东南特有文化的特有光辉,为促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继承和发展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行动纲领决议的出台,给文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已成为文艺工作的首要任务,“弘扬主旋律,使我们的精神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发展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主题”。芒康弦子舞是最具广泛性、最具群众性、大众性的优秀文化艺术,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不断地发展创新,创造出芒康弦子舞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歌舞”是芒康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端正创作思想,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作出一批批思想健康、形式活泼、格调清新、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弦子舞。同时以芒康弦子舞以媒体广泛地宣传芒康,使得芒康的知名度得到提高。如:今年的“茶马古道”旅游文化艺术节,就是以弦子舞为主要艺术节目的文艺汇演,突出“古道”的神韵,发挥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提高了芒康知名度。更重要是为芒康乃至西藏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以弦子舞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繁荣文化市场,丰富、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芒康弦子舞已经成为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为了更加发挥好芒康弦子舞的作用,提高芒康各民族素质,促进芒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了祖国感、民族感,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做贡献,开创美好家乡的伟大理想。
芒康十六个乡(镇)每逢佳节,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以弦子舞为主,跳锅庄、赛马、抱沙袋、拔河等活动。这些多彩的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取缔了一些不良的、低级的、腐朽的一些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市场和环境。
(三)、藏东芒康文艺的“轻骑兵”
在西藏的昌都地区有一支中央文化部被授予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的文艺演出队,它就是芒康县乌兰牧骑宣传队,它是一朵在雪域高原永开不败的格桑花。它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它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汲取了芒康丰富多彩的创造民间文艺营养,继承和发扬了芒康的优秀文化,创造出了生动精美,引人入胜,贴近群众,美观大方,自然流畅,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演员以精湛的技艺,不怕困难,振奋向上的精神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繁荣了文艺,发挥了文艺启迪人们智慧,陶冶人们情操,美化人们心灵,提高人们文化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的社会作用。芒康县乌兰牧骑宣传队的英姿经常在西藏电视台的节目中出现。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芒康,促进芒康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芒康县乌兰牧骑宣传队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经常深入农区牧场群众中演出,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被群众誉为藏东雪域高原上文艺“轻骑兵”。
芒康乌兰牧骑宣传队在全国、全区的文艺比赛中以其精湛的技艺、独具特色的歌舞节目荣获了各种表彰和奖励。在南宁国际全国民族民歌比赛中《扎西热巴》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山歌》获得特等奖。其它《弦子舞——最最美丽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弦子的故乡》、锅庄舞等在自治区文艺调演中都荣获了奖。可以说硕果累累。它是雪域高原东南部永开不败格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