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

行政地名: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 行政隶属:门头沟区 行政代码:110109104
长途区号:010 邮编代码:102300 车牌号头: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约1.1万人 人口密度:324人/平方公里
辖区面积:34平方公里
地名 行政代码 行政级别 资料介绍
香峪村 110109104208 地名由来: 香峪村明已成村,称“香芋沟”。因南倚香峪大梁,故称香峪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荣誉排行: 2017年11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香峪村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详细】
东山村 110109104207 地名由来: 因位于镇域最东山下,而得名,沿用至今。 基本介绍: 东山村在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处,因位于军庄镇的最东边又依山而建因此得名“东山”。东山村坐北朝南,东南北三面...【详细】
新村村 110109104206 地名由来: 新村原是香峪村上街。当时,香峪村中间有个大水泉,以这个水泉为界,将村子分为上、下街两部分。1958年,因国防建设征地,将居住上街的43户、155口人,于1959年3月整体...【详细】
孟悟村 110109104205 地名由来: 《宛平县志》有载,最早孟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来此搭窝棚居住,后成村,得名“孟窝”。后人觉得“窝”字不雅,改为“孟悟”,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荣誉排...【详细】
东杨坨村 110109104204 地名由来: 传宋将杨六郎曾在村北山丘上晾晒盔甲,古称“亮甲坨”,又称“杨家坨”。明嘉靖,山洪将杨家坨冲为两部分,位于东边得名东杨坨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基...【详细】
西杨坨村 110109104203 地名由来: 传宋将杨六郎曾在村北山丘上晾晒盔甲,古称“亮甲坨”,又称“杨家坨”。明嘉靖,山洪将杨家坨冲为两部分,位于西边得名西杨坨村。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荣...【详细】
灰峪村 110109104202 灰峪村位于军庄镇西北,是一个四面皆山的盆地式村子。村子的地域面积为9.2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丰富,其中耕地面积240亩,林地面积(包括灌木林)3871.8亩。截止到2010年末,全村人口...【详细】
军庄村 110109104201 地名由来: 据《北京市门头沟区志》记载:“公元前20世纪,军庄镇一带有军队驻扎,使用铜剑和铜戈”。自古驻军之地,进而形成村落,1984年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 基本介绍: 军...【详细】
惠通新苑社区 110109104003 社区 2021年1月,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命名惠通新苑社区为“2020年度北京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惠通新苑社区是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详细】
北四社区 110109104002 社区 地名由来: 因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原北部四个自然村,故名。 基本介绍: 北四社区成立于2006年8月,第一届居委会领导班子,社区党支部书记赵洪国;居委会主任郝天来、委员...【详细】
杨坨社区 110109104001 社区 基本介绍: 杨坨社区成立于2005年6月,第一届居委会领导班子,社区党支部书记安丽、支委韩立平;主任赵瑞书、委员:郝爱平、冯立香。截止到2010年末,共有500户,1235人。 联系电话...【详细】

地名由来:因驻地军庄村而得名,军庄村地区自汉代以来长期驻军,故得名军庄村。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军庄镇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

军庄镇东北与海淀区相接、东南与石景山毗邻。距市中心不足30公里,109国道、军温公路,大秦电气化铁路从辖区内通过,且设有车站,构成了军庄镇现代化的交通骨架。镇域面积3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两个家委会,总人口11137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322人。燕山山脉三面环镇、永定河道依镇而过,是一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宝地,也是中外友人投资的创业首选之地。

军庄镇是门头沟区仅有的三个城乡结合部之一,且距离中国硅谷--中关村最近,受首都政治、文化、科技的影响也最为明显和快捷。镇内山地、草场资源广阔,适合发展种植、畜牧业;军庄与香山仅一梁之隔,在历史上为妙峰山中路古香道,香客经香山由此去妙峰山进香,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另外,镇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石灰石、页岩、粘土等自然资源,超亿吨储量的石灰岩和储量约1.4亿吨的煤炭,非常适合发展建材业加工、开采运输等事业,等待八方客商共同开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为了给四海商贾、八方宾朋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体系,军庄镇政府组建了专门的招商机构,提供专业、便利的"一条龙"高效优质的招商服务。招商引资工作在确保稳定的税源基础上,逐渐向引资办厂过渡,使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加强。各村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吸纳资金入村办厂、办矿、建别墅,充分的利用了现有可开发的资源。同时,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速度,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共存、效益双赢。

CopyRight 2022-2024 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