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洞街道

行政地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洞街道 行政隶属:天河区 行政代码:440106018
长途区号: 邮编代码:510000 车牌号头:粤A
行政级别:街道 人口数量:约11.13万人 人口密度:约9513人/平方公里
辖区面积:约11.7平方公里
地名 行政代码 行政级别 资料介绍

地名由来:

因辖区主要有龙眼洞村,故名。龙洞,其得名有十种说法,古籍中曾记载此处因广种龙眼树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龙洞街道人口数量为11.13万人,位列天河区各街道人口数量排行榜第9位。

基本介绍:

建于2002年12月31日,以原沙河镇辖内的龙洞村为基础组成,因街内有龙洞村而得名。2003年,面积11.7平方千米,总人口约6万人,其中常驻人口3.5万人。辖5个社区(中南、上社、西社、育龙、绿洲)、龙洞村委会。2003年,将原来的3个居委会(龙洞、龙洞二、龙洞外)重新划分地段调整为5个社区。

龙洞街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北部,辖区面积11.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万人,辖内有龙洞村、五个社区居委会、广东工业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十几所大中专院校及广东省林科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既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又是有名的教育文化区。

龙洞村是龙洞街管辖的一条自然村,因当地原有九条小村庄,有九龙归洞之形,故又称龙眼洞村,总面积5.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400多人。龙洞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4000多年前,此处已有人类居住,曾出土大量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唐朝贞观年间已形成村落,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是迄今发现的广州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之一,有“广州第一村”之称。民国年间,村民曾因支援讨伐军阀,获孙中山题匾“保卫桑梓”。近年来,龙洞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自2002年12月31日成立龙洞街道办事处后,在天河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龙洞人民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营造“两个适宜”的社区环境为目标,按照“环境建社区,发展带社区,文化优社区”的发展思路,建设既有城市的繁华,又有乡村宁静的文明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和实践“城中村”改造路子,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社区经济协调发展,龙洞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透过这一段段朴素的文字,一幅幅真实的图片,去探寻龙洞迈向城市化的足迹,去展望龙洞灿烂美好的明天!

龙洞街绿洲社区居民委员会

37237085

天源路挹翠北街13号首层

龙洞街中南社区居民委员会

87035553

聚贤大街朴庵樊公祠

龙洞街上社社区居民委员会

87035550

迎福路上社市场对面

龙洞街西社社区居民委员会

87029499

龙洞西大街14队队址(双闸巷1号)

龙洞街育龙社区居民委员会

37217053

天源路育龙居小区A5栋一楼

龙洞街道联系电话:020-87022481

广州龙眼洞森林公园

广州龙眼洞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天河区东北部,龙洞村西面山东坡,西北与白云区山眷分界,公园地处北回归线南缘,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与其他公园不同的是,龙眼洞森林公园是一座免费的山林公园。公园内有

景祚樊公祠

景祚樊公祠位于龙洞街道龙洞村东大街108号。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2006年重修。坐西朝东。正祠三间三进,面积352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博古脊

许应鑅墓

许应鑅墓位于天河区龙洞街道西社社区龙洞村。2002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洞抗清旧址

龙洞抗清旧址(包括门楼、璞庵樊公祠、青砖围墙)位于龙洞街道龙洞村西街9巷13号。始建于清代,重建于1947年,重修于2004年。占地面积828平方米。牌楼上刻“琼林”,博古脊,重檐,琉璃瓦当

火界头樊氏墓地

火界头樊氏墓地位于龙洞街道龙洞村迎龙路213号火界头。由樊以达夫妇合葬墓、樊雄保夫妇合葬墓、樊三郎夫妇合葬墓组成。建于宋代,均为花岗碎石交椅墓。总占地面积272.8平方米。樊以达夫妇合葬墓建

李赖南墓

李赖南墓位于龙洞街道,建于宋代,1932年由寺右乡大岗迁建于此,1995年重修。坐西南朝东北。砖砌筑交椅墓。占地面积75.9平方米。墓依山势而建,由护岭、垄环、享堂、山手、月池组成。护岭用砖

历史沿革:

2002年12月,由沙河镇划出龙眼洞村设立龙洞街道。

自命名后沿用至今。

CopyRight 2022-2024 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