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

行政地名: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 行政隶属:黔西南州 行政代码:522322
长途区号:0859 邮编代码:562300 车牌号头:贵E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约46万人 人口密度:258人/km²
辖区面积:1785平方公里
地名 人口数量 辖区面积 行政代码 下属单位
东湖街道 522322001
波阳镇 83平方公里 522322111
马马崖镇 约2.42万人 102.97平方公里 522322110
大山镇 112.4平方公里 522322109
新龙场镇 105平方公里 522322108
下山镇 162平方公里 522322107
回龙镇 约3.78万人 118.53平方公里 522322106
潘家庄镇 约2.2万人 105平方公里 522322105
百德镇 93.4平方公里 522322103
巴铃镇 约4万人 约178平方公里 522322102
屯脚镇 约3万人 约127平方公里 522322101
薏品田园街道 约7800人 83.15平方公里 522322006
陆官街道 约210万人 64.47平方公里 522322005
城北街道 522322004
真武山街道 522322003
城南街道 522322002
鲁础营乡 1.46平方公里 522322200
    兴仁市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中部,东邻贞丰县,南接安龙县、兴义市,西界普安县,北接晴隆县,东北与关岭隔山江相望。地形西高东低,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全县国土面积1785余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286个行政村,居住着汉、布、依、苗、回、彝、仡佬等16个民族,总人口44.5万,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3%,农村人口站人口的94%,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兴仁县民风淳朴,自然条件优越,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商城”,而今,又因丰富的黄金、煤炭资源而闻名,被誉为“金都”。全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煤、锑、汞、铊、硫磺、石灰石、重晶石等,其中煤的远景储量超过45亿吨,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第一个富铊中型矿床。
    兴仁县气候适宜,属高原型北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全县现在耕地108.93万亩,适宜发展草地畜牧业。200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79000万元,粮食总产量144489吨,工业总产值44600万元,财政收入8368万元(主要来源于煤炭、黄金、烤烟等支柱产业),农民人增色纯收入1425元。
    交通发展
    兴仁县区位条件优越,东靠324国道,西临320国道,省道214、215线和南(宁)昆(明)铁路、盘(县)百(色)高等级公路、贵(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距南北盘(江)水运码头40多公里,是滇黔桂结合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距离省城贵阳市约295公里,距州府兴义市仅约7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县内以东西向214省道和南北向215省道在县城十字交叉构成公路主骨架,并有普(安)兴(义)公路向西与普安相连,呈大字形向邻县辐射。断顶上的回龙镇、巴铃镇、雨樟镇,兴安线上的屯脚镇,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公路网络。全县有扁山、卡子、栋青、老鸫山、蚌街、格沙屯、海子、煤炭破、下山等九个公路出县与邻县路相连,有九盘渡口和波秧桥与关岭、晴隆沟通水界,县内公路主骨架已基本形成。
    全县现在通车能力的各类公路约1090多公里。其中:省养(道养)公路3条151条,占14%路况正常;群养县乡公路18条262多公里,占20.7%;乡村公路较差;顶兴高等级公路29多公里,占2.7%;乡村自修自养公路648多公里,占59.4%。
    地理气候
    兴仁县气候属暖温冬干型,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表现为高原型北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热同季。一般情况下,春季冷暖气团交替出现,天气很不稳定,常出现大风和倒春寒。夏季受东南面海洋湿空气环流影响,南风多、湿度大、雨水较多,但热量强度低。当西太平洋高压西伸和海洋台风在两广登陆时,会给县境带来降水。秋季持续时间短、降温快,北方冷空气较强时,南下形成秋风。当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时,常产生秋绵雨。冬季受西北和北方冷空气环流南下控制,多北风,较冷的干燥大陆性气团湿度低、降水少,常出现“干冬”现象。冷气团南下路径长,达县境已趋于变性,影响不严重,但也有降雪、冰冻等现象。天气波动形成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倒春寒、暴雨、秋风、大风等。
    一、气温
    全县常年平均气温15.2℃。7月最热,平均气温22.l℃。元月最冷,平均气温6.l℃。极端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7.8℃。全年大于lO℃的日数243天,大于10℃的年积温4588℃。
    东北部的梭江、波秧河、麻沙河、岔普河等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年均气温在16℃以上,6至8月平均温度高于22℃, 其中7月份在24℃以上。
    西部断头山、大丫口至马古地山脉等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脊地带年均气温在14℃以下。其余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在14-15℃之间。巴铃、城关、屯脚等地年均气温在15—16℃左右。
    二、气压
    1954年1月1日起,气象站开始测定气压。1954至1985年间,其气压值在844.3毫巴至878.9毫巴之间变化,常年平均值为861.3毫巴,极高值为878.9毫巴,出现于1961年1月16日;极低值为844.3毫巴,出现在1981年5月9日。
    三、湿 度
    1947年1月1日始测定空气湿度。1947至1985年,年均相对湿度为80%。最小值为2%,出现于1954年4月29日、1955年2月9日和1969年2月14日。历年月均相对湿度最小在3月,最大在8月。
    四、日照
    1954年1月1日始测定日照时数。 1954至1985年,年均日照实数是1564.7小时,占大阳可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35%。日照最少年(1954年)为1268.4小时,最多年(1978年)为1889.6小时。县年均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03.00千卡。各乡所在地年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在97至103千卡之间。总辐射量最高值在县城,每平方厘米103千卡。
    五、降 水
    1942年11月5日始测定降水量,至1985年底止,降水总量为56555.8毫米,年均降水1315.3毫米。年均降水日数190天,年均降水日数的降水量为6.9毫米。年均降水总量最多是1965年(1887.6毫米);最少为1960年(960.4毫米)。 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25毫米的日数561天,年均13天;大于或等于50毫米的日数164天,年均4天;大于或等于100毫米的13天。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07.6毫米,发生于1971年9月14日。历年中最长连续降水日数达28天,降水量为247.8毫米,时间是1971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29天,时间是1949年。
    全县降水量的分布是由西向东北逐渐减少。多雨区在断头山、大丫口至马古地山脉一带;典母、高武、潘家庄、龙场一线以西和雨樟区;城关、皇脚区西部边沿,年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县内多雨中心在下山、王家寨一带和孔白、鲁础营、雨樟、交乐一带,年均降水量在1500至1540毫米之间;少雨区在大山,年均降水量在1180至1250毫米之间;其它地区均在1250至1400毫米之间。
    六、风
    1942年11月5日始观测风。1952年以前风力以级别计算,资料遗失不全。1952年9月始以秒米计算风力大小。1953到1985年,年均风速为每秒1.9米。最多风向是东风和静风。10分种平均最大风速是每秒19米,为西南偏西风,发生于1967年5月24日。1966年始使用达因风向风速器测定瞬间风速。截至1985年底止,瞬间最大风速值是每秒38.2米(12级),发生于1984年9月16日。
    历史沿革
    兴仁县境春秋时属牂牁国,战国、秦、汉时属夜郎国。唐贞观八年(634年),设盘水县治,属盘州;唐天宝至南宋属于矢部、于矢万户府。元朝时属普安路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筑兴仁所城;永乐元年(1404年)属普安安抚司,隶四川布政司;万历三十年(1602年),裁兴仁城所。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设普安县治于今县城,属安顺府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迁县治于今普安县城;乾隆十九年(1754年)设巡检于今县城,称新城;嘉庆三年(1798年)设新城县丞于今县城,与普安分地而治,属兴义府辖;宣统三年(1911年),宣告脱离普安县,暂设新城县。民国元年(1912年)复设新城县丞,10月,又废新城县丞,拨普安、安南、安龙、兴义部分插花地设新城县;民国三年(1914年)1月改新城县为新县,7月,定名兴仁县,设县公署,属黔西道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县城;二十七年移驻安顺;二十八年复驻县城。1949年12月19日兴仁专署和平起义,县境解放。
    建国后,1950至1952年属兴仁专区辖,1953至1956年属兴义专区辖,1956至1965年属安顺专区辖。1958年12月贞丰与兴仁合并,称兴仁县,县治设县城,1961年7月恢复两县原建制。1965至1981年9月复属兴义专区辖。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立,兴仁属其管辖。

CopyRight 2022-2024 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