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国营红明农场
行政地名: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国营红明农场 | 行政隶属:琼山区 | 行政代码:460107400 |
长途区号:0898 | 邮编代码:570000 | 车牌号头:琼A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2万人 | 人口密度:约364人/平方公里 |
辖区面积:约55平方公里 |
地名 | 行政代码 | 行政级别 | 资料介绍 |
海南省国营红明农场,创建于1952年5月1日,前身是琼山垦殖所,成立于1952年3月。同年5月撤琼山垦殖所,成立琼山垦殖场。1956年6月改称国营东山农场。1959年7月与海南行政公署农业处在三门坡建立的红明农场合并组成三门坡农场。1969年4月改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1977年1月改称广东省国营红明农场。1988年4月改称海南省国营红明农场。隶属海南省农垦总局,属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红明农场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东南部。场区东邻文昌市东路农场,西连琼山区谭文域,南接琼山区东昌农场,北至琼山区云龙镇。南北长约29公里,东西宽约24公里。场部设在三门坡墟西北2公里处,距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42公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30公里、东线高铁海口东站43公里、海南高速公路仙沟出入口28公里。223国道贯穿场区南北,交通十分便捷。农场属玄武岩台地,适宜机耕作业。土质多为砖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地面河流一条,水库2座,山塘7个,总蓄水量2056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566.67公顷。
经济发展
红明农场土地面积9733.33公顷,总人口20080人。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6亿元,职工收入2.39万元,人均居住面积21.98平方米。1998年起,红明农场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腾出老胶园、低产胶园1333. 33公顷,改种荔枝、胡椒、花卉。2010年,种植荔枝1400公顷,胡椒261.33公顷,花卉80公顷,由职工租用农场土地,自费经营,自负盈亏。销售荔枝1000多万公斤,产值8000多万元,纯收入5000多万元;花卉产值近1000万元,胡椒销售75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农场征收地租400多万元。职工户均自营种植收入3.47万元。荔枝、胡椒、花卉已成为农场新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农场正常运转和改善民生的主要经济来源。
企业改革
红明农场大胆解放思想,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开放中求活力,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2004年,场办二级企业实行民营化改造,二级企业与农场脱钩,打破吃“橡胶头”大锅饭的被动局面。先后撤销水果公司、花卉公司和工建公司;供销商贸公司和招待所与农场脱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心幼儿园改场办为民办。2005年6月,实行企业内部政企分开,农场和海胶集团红明基地分公司分设领导机构。农场设党办、行政办、纪审办、自营办、工会、劳动社保科、国土科、发改科、财务科。基地分公司设基地办、人力资源部、经管部、生产部、物资供应部、财务结算部。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即一个党委,场长兼任公司经理。农场机关各部门负责非胶产业,公司机关各部门负责橡胶产业,农场其他事务仍须协力共管。
2008年1月1日起,海南农垦由“省部共管,以省为主”调整为海南省人民政府全面管理。2008年9月,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思路,启动了农场与基地分公司的完全分离工作。整理划清了双方在人员、资产、费用、机构与业务上的边界,理顺两者的关系,推进实现海胶集团上市目标。同时,农场和基地分公司分别成立党委,各管各的党务;组建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在农场领导下开展工作,行使农场承担的政府社会职能。2010年1月,成立海口市红明投资有限公司,农场一分为三:红明农场(土地6333.33公顷)、海胶集团红明基地分公司(土地2578公顷)、海口红明投资有限公司(土地880公顷)。农场负责管理职工自营经济、林下经济以及民生工程,教育干部职工,稳定三个秩序,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发展重组农场经济的工作职能。
2009年1月,农场职工社保业务(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移交地方,同年6月,农场中小学教育职能移交地方;2010年8月,农场民政事务移交地方。
民生建设
2009年,农场政企分开后,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至2010年,建设硬板化道路46公里,占计划任务78.63公里的58.50%;完成居民点安全饮水改造工程69个,占计划任务89个的77.52%。加快场部小城镇建设、危房改造和住房建设步伐。按照“农场补贴,职工集资,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物业”办法,建成场部商住楼3幢36套;6个小区110幢276套职工住宅楼;全场改造建设职工住房1410套,占计划住房2222套的63.46%。2002年~2010年,建设文明生产队21个,占主要居民点的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