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黑河市逊克县

行政地名:黑龙江黑河市逊克县 行政隶属:黑河 行政代码:231123
长途区号:0456 邮编代码:164300 车牌号头:黑N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约10万人 人口密度:6人/km²
辖区面积:17020平方公里
地名 人口数量 辖区面积 行政代码 下属单位
奇克街道 231123001
新立林场 231123404
干岔子林场 231123403
道干林场 231123402
宝山乡 1742平方公里 231123207
新兴乡 约389平方公里 231123205
新鄂乡 约1900人 约7561.2平方公里 231123204
车陆乡 约8000人 约580平方公里 231123203
松树沟乡 约1160平方公里 231123202
干岔子乡 约325平方公里 231123201
克林镇 约4145平方公里 231123102
逊河镇 约1.1万人 约612平方公里 231123101
奇克镇 约2万人 约35平方公里 231123100
三间房林场 231123405
    逊克县面积17020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边疆镇(原为奇克镇)。邮编:164400。代码:231123。区号:0456。拼音:Xunke Xian。
    行政区划
    逊克县辖2个镇、5个乡、2个民族乡:奇克街道;边疆镇、逊河镇、干岔子乡、松树沟乡、车陆乡、新鄂鄂伦春族乡、新兴鄂伦春族乡、克林乡、宝山乡。境内有:良种场、种畜场、道干林场、干岔子林场、新立林场、三间房林场、逊克农场。
    历史沿革
    逊克县名,由逊河和奇克两县合并时,各取原县名一字组成。逊河县,因逊河得名。“逊河”,又称“逊别拉河”。“逊别拉”为满语,“逊”为“奶浆”之意,“别拉”为“河”。奇克县,因山得名。境内有一山称之为“奇克勒”,后转音为“奇克特”,简称“奇克”。
    逊克一带,清代,属黑龙江副都统辖区,为鄂伦春族游牧地。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于逊河地方设置毕拉尔路鄂伦春协领公署,管理鄂伦春族事务。1909年(清宣统元年),于奇克勒设置卡伦,隶属瑷珲兵备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毕拉尔路鄂伦春协领公署驻车陆。1915年6月2日批准,撤销奇克特卡伦,改设奇克特县佐,隶属瑷珲县。1916年5月15日,设置逊河稽垦局。1928年11月27日,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逊河稽垦局改为逊河设治局,隶属黑河道。1929年2月11日,将奇克特县佐改升奇克设治局;同年3月15日,将奇克设治局改为奇克县,县政府驻奇克镇,为三等县。由黑龙江省直辖。1931年9月15日,黑龙江省政府咨请将逊河设治局改设为县。翌年5月10日,内务部批准设置逊河县,7月1日正式“将局改县”。隶黑龙江省管辖。东北沦陷后,1934年12月,两县均划归新设之黑河省管辖。1943年7月1日,将逊河县和奇克县合并为逊克县,隶属黑河省。伪县公署驻逊河镇,并在奇克镇设逊克县公署奇克办事处。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归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6月,县政府迁驻奇克镇。同年9月,改归黑河专区管辖。1947年5月,撤销乌云县,并入逊克县,改设乌云区。1951年全县总人口1.93万人。1965年12月,将富饶公社(原乌云区)之大部划归嘉荫县。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逊克之名,取逊河、奇克的各一字故名。
    本县由逊河、奇克、乌云三县合并而成。
    逊河县之名来源于逊必拉河。此地远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汉至三国时期属挹娄地;隋时为靺鞨黑水部及室韦地;唐仍之;辽时为生女真地;金时属扶余路的辖境;元时为斡赤斤分地,属开元路管辖;明时为速温河卫所辖。清设毕拉尔路协领,后拟设车陆厅,隶属兴东道。民国五年(1916年)八月设逊河稽垦局,把民开垦,由爱珲、龙镇来的移民先后定居于逊河流域,由于移民日增,民国十七年(1928年)稽垦局升置为逊河设治局。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逊河设治局直隶黑龙江省。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由设治局升置逊河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黑河省公署,逊河县隶属黑河省。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的同时,将逊河、奇克两县合并为逊克县。仍为黑河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复设逊河、奇克两县。均隶属黑龙江省。解放后由逊河、奇克、乌云三县合并为沙克县。
    奇克旧名奇克特,系鄂伦春语“薪屋”之意。此地元代之前的沿革与逊河县基本相同。明代属巴忽警卫和额克卫地,清宣统元年,黑龙江沿岸实行卡伦制,于奇克特设初代卡官,属瑷珲厅的辖境。民国四年(1915年)改置县位。为援理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置设治局,同年改为奇克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三等县,其后沿革与逊河县大致相同。
    乌云县名以地濒乌云河故名。元代前沿革与沙河县基本相同。明代分属弗河卫,哈里分卫五延所、五因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拟于乌云河设治,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直至民国五年始置设治局,民国十八年(1929年)乌云没治局改为乌云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三等县,其后沿革与逊河县大致相同。
    1992年,逊克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右岸。东与嘉荫县接壤,南与伊春市及绥棱县为邻,西与北安市、德都县、孙吴县毗连,北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隔江相望,国境线长140公里。全县总面积17344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1个乡、镇,其中以鄂伦春族为主体的民族乡2个。全县有汉、鄂伦春、满、蒙古、达斡尔等民族。1992年全县总人口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万人。县政府驻地奇克镇。 (根据《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999年,逊克县辖:奇克镇、逊河镇、阿廷河乡、克林乡、宝山乡、松树沟乡、车陆乡、边疆乡、干岔子乡、大平台乡、新兴鄂伦春族乡、新鄂鄂伦春族乡。
    2000年,逊克县辖2个镇、10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181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奇克镇 23877 逊河镇 10573 边疆乡 9443 车陆乡 8191 干岔子乡 9051 松树沟乡 6229 新鄂鄂伦春族乡 2251 新兴鄂伦春族乡 1360 宝山乡 5136 克林乡 2157 阿廷河乡 1274 大平台乡 1601 逊克农场虚拟乡 20673
    2001年,逊克县辖:边疆镇、逊河镇、干岔子乡、松树沟乡、车陆乡、克林乡、宝山乡、新兴鄂伦春族乡、新鄂鄂伦春族乡。
    2002年,逊克县辖:边疆镇、逊河镇、干岔子乡、松树沟乡、车陆乡、克林乡、宝山乡、新兴鄂伦春族乡、新鄂鄂伦春族乡。
    逊河、奇克合并后行政区划
    伪满康德10年(1943年)7月,逊河、奇克两县合并为逊克县,仍继续保持原来的保甲制行政区划。自伪满康德11年(1944年)1月起,实行街村制。将并县前原逊河、奇克两县的4个保,划分为逊河、奇克、干岔子、松树沟等4个行政村(原逊河县的双河镇保并入逊河村)。村政权称村公所,所辖自然屯,仍以并县前各保公所管辖的自然屯为基础。
    1946年7月,逊克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分为奇克、干岔子、逊河、松树沟4个区。区政府所辖村(屯)(见《逊克县志》相关表格)。
    1947年春撤销乌云县,划归逊克县管辖,改设乌云区。辖乌云、旧城基、雪水温、腰屯、小河沿、新安、福民、常家、道干、库尔滨、隆安11个行政村。
    1949年冬,全县完成区、村政权建设后,至1956年3月,行政区划为5个区、30个行政村,下辖18个街、76个自然屯。
    第一区(奇克区)辖奇克村、常胜村、曹地营子村、南岗村、索地营子村、小丁子村、戴地营子村,共7个行政村。下辖4个街道、15个自然屯。
    第二区(干岔子区)辖干岔子村、西地营子村、沂洲府村、何地营子村,共4个行政村。下辖13个自然屯。
    第三区(逊河区)辖逊河村、七站村、东新村、双河镇村、对头村、新立村,共6个行政村。下辖4个街道、15个自然屯。
    第四区(车陆区)辖车陆村、两间房村、库尔滨村、道干村、福民村、二龙河村、松树沟村,共7个行政村。下辖19个自然屯。
    第五区(乌云区)辖乌云村、旧城村、雪水温村、隆安村、常家村、腰屯村,共6个行政村。下辖10个街道、13个自然屯。
    1956年4月,经中共黑河地委批准撤区划乡,将原来的5个区划分为:奇克、百合(原一区曹地营子村)、边疆、三合(原三区对头村)、七站、车陆、松树沟、二龙河、建设(原四区库尔滨村)、乌云、雪水温、河沿、民族(新建鄂伦春民族乡)等共16个乡,分管全县76个村。
    1957年2月,根据精简精神,经黑河专员公署批准,将原16个乡合并为10个乡,即奇克镇、边疆乡、干岔子乡、逊河乡、三合乡、车陆乡、松树沟乡、乌云乡、雪水温乡、鄂伦春民族乡。
    1958年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全县建成奇克镇、干岔子、逊河、松树沟、车陆、乌云6个人民公社。共有17个管理区(生产大队),分组102个生产队,此后直至1983年。
    20多年来社队变化情况(见《逊克县志》相关表格)。
    1983年7月,在干岔子公社搞政社分开建乡试点,首先建立了干岔子乡人民政府。1984年4月,全县各公社一律改建为乡。其中逊河公社改建为逊河镇。全县计有:2个镇(奇克镇、逊河镇)、9个乡(边疆、干岔子、松树沟、车陆、新兴、新鄂、宝山、克林、阿廷河)、1个垦区(大平台垦区)。下辖18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奇克镇12个、逊河镇6个)、5个农业居民委(奇克镇属)、100个村民委员会、6个生产队(大平台垦区管理)。 1984年4月政社分开后,逊克县行政区划(见《逊克县志》相关表格)。

CopyRight 2022-2024 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