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

行政地名: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 行政隶属:晋城 行政代码:140524
长途区号:0356 邮编代码:048000 车牌号头:晋E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约23.4万人 人口密度:134人/km²
辖区面积:1751平方公里
地名 人口数量 辖区面积 行政代码 下属单位
崇文镇 约5.67万人 约142平方公里 140524100
古郊乡 约230.8平方公里 140524207
马圪当乡 约3000人 约110平方公里 140524206
夺火乡 245.6平方公里 140524204
潞城镇 约144平方公里 140524106
杨村镇 31平方公里 140524140524
平城镇 140524104
西河底镇 约2.41万人 约51.8平方公里 140524103
附城镇 约3.31万人 约190平方公里 140524102
礼义镇 约3万人 86平方公里 140524101000
六泉乡 约1.44万人 约237平方公里 140524209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人民政府驻崇文镇。西连高平,西南连泽州县,北、西北与长治市的壶关,长治县毗邻,东部和南部与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修武县毗邻,辖7镇5乡。总人口233719人(2013年),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2013年,陵川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3亿元。
    陵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塔水河遗址、西瑶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万年前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位于今陵川夺火乡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个六龄童头盖骨化石及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石制品、灰烬层、烧骨、破碎骨片等。-
    陶唐时代,尧分天下为九州,属冀州之域,陵川地区是尧舜两个部落的地盘。-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
    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且属于 “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陵川地区当时隶属于韩。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陵川地区属上党郡。
    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
    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时期,陵川地区属曹魏。
    西晋政权建立后,泫氏县仍属并州上党郡。晋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区为北汉领土。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北汉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西燕慕容永称帝于长子,分上党置建兴郡(郡治阳阿城),陵川地区属建兴郡,称泫氏县。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罢建兴郡为建州,领高都、安平、长平、泰宁四郡。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陵川地区当时划归平高县。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并入。
    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年)并高平、长平二郡置高平郡,属建州,陵川地区为建州高平郡所辖。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郡,改建州为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划高平县东之一始部置陵川县。陵川立县不久,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郡,泽州改置为长平郡,陵川属长平郡。隋义宁元年(617年),长平郡复改为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泽州为盖、建、泽三州。于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部新置县,其范围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两县接近陵川边境的一些地方。县治在今县城西南21.5公里的盖城村。唐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废入盖州。武德九年,并废丹川、盖城两县。原盖城县所领的地区,分别划归陵川和高平二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盖州废入泽州。全国分为10道,泽州、陵川县属河东道所辖。泽州州址迁于晋城。
    1
    宋太宗时,划全国州郡为15路,陵川归河东路泽州所领。金正大元年(1224年),升泽州为忠昌军,陵川属忠昌军。
    元纪祖中统元年(1260年),于泽州置司侯司。陵川县隶泽州司侯司,元至元三年(1266年),废司校司,省陵川。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仍属泽州,复置为陵川县。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后,陵川隶泽州,属中书省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属晋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泽州隶属于山西布政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改泽州为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南道,后改冀宁,陵川县隶属于泽州直隶州。
    清朝初期,仍沿明朝建制。清雍正六年(1728),升泽州为泽州府。陵川为山西省泽州府所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县之一,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三年后,撤销泽州府。山西分为雁门、河东、冀宁3道。陵川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实行省、县二级制,陵川又直接归山西省政府辖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实行专署建制之后,陵川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该专署原为阎锡山所辖政权机构,不久变为0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爆发后,陵川成了-晋东南和豫北一带的活动中心。-在其所占领的地区,设立了军区设计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侵占陵川后,把陵川划归上党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两县边境划出一部分,设立陵高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区日益扩大,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废陵高县,恢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属太行第四专区。辖7县1市(除陵川之外其余都在豫北),专区初驻沁阳紫陵镇,后移焦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焦作之后,一度迁至陵川盖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销边区建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之后,陵川划归太行第三专区。专区所辖各县在原晋东南地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撤销太行行署,恢复原山西省建制,陵川归属山西省第三专区。1958年省府调整行政区划,改为晋东南专区,陵川仍归其属。1958年11月,于原陵川地区设陵川联社。1959年2月,改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县恢复原建制。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

CopyRight 2022-2024 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