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马安镇

行政地名: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马安镇 行政隶属:郧西县 行政代码:420322107
长途区号:0719 邮编代码:442000 车牌号头:鄂C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约2.3万人 人口密度:约132人/平方公里
辖区面积:约174.2平方公里
地名 行政代码 行政级别 资料介绍

地名由来:因“马鞍川”而得名“马鞍”,现改为“马安”。相传远古时期(大约四千余年前),此地西方一座大山中有一深不莫测的洞,洞内藏有一匹宝马,忽一日宝马出洞饮水恰遇雷电惊骇,驰骋东方,路经此地脱缰弃鞍,故名马鞍川(今上川、下川)(当地口音为马安川儿),宝马顺势狂奔东边,却被一大山(马鞍关梁子)挡住去路,便在“龙王届”歇息,遇龙王显灵,点化宝马坠入沟壑深谷,潜入龙潭,成为关口,故名马安关(今马鞍关,水库大坝处),马安因此而得名并延用至今。

马鞍镇位于秦岭南麓余脉,郧西腹地,距县城44公里,东与观音、润池接壤,南与夹河、羊尾相连,西与六郎贯通,北与香口、土门毗邻。相传远古时期(大约四千余年前),此地西方一座大山中有一深不莫测的洞(原烈马洞村,洞内有马桩、马槽、独木桥,洞内至今是迷),洞内藏有一匹宝马,忽一日宝马出洞饮水恰遇雷电惊骇,驰骋东方,路经此地脱缰弃鞍,故名马鞍川(今上川村、下川村),宝马顺势狂奔东边,却被一大山(马鞍关梁子)挡住去路,便在“龙王届”歇息,遇龙王显灵,点化宝马坠入沟壑深谷,潜入龙潭,故名马鞍关(今马鞍关,水库大坝处),马鞍因此延用至今。

马鞍解放天1947年10月,建国后设立马鞍区公所、马鞍公社、马鞍乡人民政府,1999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马鞍镇。现辖12个村,111个组、6799户、22709人,劳动力10647人,版图面积1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85亩,森林面积170010亩。

矿产资源

马鞍乃天赐宝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藏龙卧虎之地。马鞍拥有金矿、银矿、铅、锌、磁铁、锍铁、铜等矿产资源。分布广,存量大,品位高,已有多家大中型公司在此开发。

主要特产

马头羊:地道独特的畜产品,个大肉质好,有健身强体之功能,健胃补肾,去寒聚暖,饲养量达27000只,年出栏量达10000只以上。

板栗:质腻甘甜,活血温补,人类最佳生活保健食品之一,面积达25000亩,年产量500吨。

山野葡萄:是纯绿色自然资源,生长茂盛,国际开发的酒类原材料生产基地,自然优势面积3000余亩,年产量300吨。

五味子:保健药材,制药原材料生产基地,辽阔山场自然生长,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量可达百余吨。

野生八角:烹饪主料,面积达千亩。

地域风光

名胜古迹:烈马洞、马鞍川、马鞍关、龙头山、龙洞、龙潭、古迹洞、锣鼓洞等。

奇 观:魔芋凸、石门、蜈蚣坎、尖刀山、猴呆颈、蜡台山、鸳鸯石、钱盘子、阎王匾、罗汉寨、骆驼汉、锥子石等。

风土人情:马鞍语言委婉柔和,方言独到,悦耳动听。马鞍地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神的传说等。

历史沿革:

“马安镇”,明代时(1476年),新建郧西县,为津阳四里,即香口、黄云、马鞍、羊尾,隶属郧阳府;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上津县并入郧西县,隶属郧西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方位属西乡六堡;民国初年,全县划九个区,第七区驻地观音堂,辖观音、马鞍、五顶,属郧西县第七区;1922年,全县设九个区署,第七区驻地双掌坪,辖双掌、石塔河、观音、马鞍、五顶、鸡冠;1930年11月,全县由九个区并为4个区,属第四区,区署驻地羊尾山,辖羊尾、夹河、兰滩、马鞍;1933-1935年,全县设六个区,第三区驻地观音堂,辖五顶、双掌、观音、马鞍、石塔河;1936年,全县划九个区,以驻地命名,属双掌区,辖石塔、马鞍、鸡冠寨(泥河)、双掌、五顶、观音;1937年,全县设四个区34个联保,属第二区,辖羊尾、夹河、大黄、卢寨、马鞍、双掌、五顶、石塔;1939-1941年,实行新县制,设县政府直辖10乡、上津区署和关防区署管辖五乡,马鞍属县直辖马甲乡(马鞍乡),乡镇驻地马鞍杨氏宗祠;1947年(1947年1月),撤区并大乡,小保并大保,全县划12个乡镇138大保,1920个甲;属马鞍乡,乡公所驻地马鞍川,辖马鞍、南沟、石塔河;隶属郧西县马鞍乡。

1947年10月,马安解放,隶属郧西县第八区;1956年,并大区时,将王家河、罗坡垭、六斗、枣树坪等地划归上津,其余设立马鞍乡;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原马鞍并入观音,并更名为光明人民公社;1961年,又复设马鞍(管理)区;1975年撤区并社,将南沟大队,划归五顶公社,其余6个小公社组成马鞍人民公社;1984年5月,我国实行政社分设,撤销马鞍人民公社,设立马安乡,下设石塔河、徐家湾、惠家河等6个小乡;1987年撤区并乡,马安乡辖6个管理区25个村;1999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马安镇。

2001年9月,全镇调整合并为15个行政村,111个村名小组。

CopyRight 2022-2024 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