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蒋家堰镇
行政地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蒋家堰镇 | 行政隶属:竹溪县 | 行政代码:420324101 |
长途区号:0719 | 邮编代码:442000 | 车牌号头:鄂C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3.86万人 | 人口密度:约313人/平方公里 |
辖区面积:约123.5平方公里 |
地名 | 行政代码 | 行政级别 | 资料介绍 |
地名由来:以镇政府驻地位于原名“蒋家大堰”的蒋家堰村命名。因早年蒋姓人修有一条引河灌田的大堰,故而得名。
蒋家堰镇位于鄂陕边界,是湖北通往大西北出入大西南的重要门户,民间经济自古就比较发达,素有“朝秦暮楚”、东进西出之称,数百年形成闻名遐迩的边贸市场市场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贾,吞吐了鄂渝川陕的周边物资,是湖北经济面向西北地区辐射的“窗口”和咽喉,更是湖北与陕西对口发展的前沿阵地,是湖北省十大重点“口子镇”之一。全镇版图面积1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辖31个村,1个茶场,8580户,331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31049人。2006年实现农业经济总收入4.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36万元,人平纯收入3184元。
屹立在鄂陕边关的楚长城遗址显得雄浑而有力,镶嵌在山峰的绿荫将集镇渲染得灵动而多情。顺着集镇放眼望去,笔直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门庭若市的商铺,休闲舒畅的游园,快捷通达的交通网络,恢弘典雅的文化设施……这一切,都令人留连往返。靠大手笔建设,这个位居鄂西北边陲、楚长城脚下的竹溪县蒋家堰镇,宛若夜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徜徉在秦楚边关熠熠生辉。
令蒋家堰人最难以忘怀的是魔芋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作为全县最先生产魔芋、发展面积最大的蒋家堰镇,拿到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绿卡,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蒋家堰人在花魔芋财。连续几年,该镇魔芋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亩,年产魔芋近万吨;连续几年,该镇销住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魔芋精粉、微粉数百吨。产业已成为该镇打开市场、推动经济、繁荣集镇的""试金石""。
靠产业来支撑,以产业兴集镇,以集镇带产业,使该镇在集镇建设、产业推动上实现了有效互补。依托公司牵引、大户带动、政策驱动,逐渐拉长魔芋、黄姜等支柱产业链。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建企业,山外忙营销""的产销格局。通过汇源、东方、月亮神等多家魔芋企业的牵引和拉动,使全镇魔芋产业块头日趋壮大。已涌现出小坝子、蔓菁沟、黑龙洞等18个魔芋专业村,今年魔芋面积达到6000亩,茶叶面积达到3000亩。通过农产品集散地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使镇域经济迅速增长。
竹溪楚长城遗址风景旅游区
【楚长城遗址风景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鄂陕交界的竹溪县蒋家堰镇境内,以蒋家堰镇佛台管理区秋沟塘村关垭子为中心,绵延长度100余公里。楚长城遗址竹溪段,在起伏连绵的几百里山恋叠障中
关垭古长城
关垭古长城为东周时所筑,距今已有2700年历史,世界最早的长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东周与古庸国边界的军事防御工事,春秋时期又为秦楚两国边界的防御工事。关垭古长城遗址南起于鄂陕交界的竹溪县鄂
画屏烟雨
画屏烟雨县城以西蒋家堰镇境内画屏山,又叫云雾山,因雨后山上瀑布下泄,所以人们也称为漂水岩。画屏山峭壁绝岩,如斧削刀切,雨前雨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而被古人称为“画屏烟雨”
历史沿革:
据同治版《竹溪县志》载:明代以社、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在明成化年(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为竹溪社,清沿袭明制,清朝晚年,因战乱而改制,士人皆踞险结寨而居,为竹溪社西乡,中华民国初,县下设区为西四区,1934年,实行保甲制度,为白敖保,1941年撤区设乡镇为白敖乡,1947年乡镇合并,为中和乡。
1949年5月竹溪解放后属一区,后称中锋区,1958年改称红色卫星人民公社,1960年复称中锋区。
1975年分设为花轿、中锋两个公社。
蒋家堰镇由中锋区分置而建立。
1984年6月将原中锋公社的左溪边、三合片的黄土岭大队划出,组建蒋家堰镇筹委会,同年12月正式成立蒋家堰人民政府,辖9个大队,82个生产队。
1987年9月又将中锋区的佛台、河口、黑龙村划归蒋家堰管辖。
1998年全镇辖5个管理区、32个村委会、192个村民小组。
2002年6月撤销管理区。
2005年全镇辖31个村和一个茶厂。
蒋家堰镇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