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
行政地名: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 | 行政隶属:襄城区 | 行政代码:420602100 |
长途区号:0710 | 邮编代码:441000 | 车牌号头:鄂F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11.49万人 | 人口密度:约502人/平方公里 |
辖区面积:约228.8平方公里 |
地名 | 行政代码 | 行政级别 | 资料介绍 |
地名由来:据传,明永乐皇帝时,欧姓在此盖了两间草房开设店铺,名“欧家草店”。后在欧家草店修建了一座庙宇,改称“欧家庙”,亦称“欧庙”。
2018年12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命名欧庙镇为2018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襄城区欧庙镇地处襄樊市南郊,南与宜城市接壤,东到汉江沿岸,西与南漳毗邻。该镇于2001年4月由原襄阳县法龙、欧庙两镇合并而成。现辖61个村,321个村民小组,人口11.48万,版图面积228.8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09万亩。现有106个党支部,3791名党员。2002年全镇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222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908万元,农业产值35321万元,财政收入1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4元。
欧庙镇境内资源丰富,东部地势平坦,为汉江冲积平原,适应种植麦冬等中药材及大蒜、花生、山药等高效经济作物,麦冬种植面积达2万亩左右,已成为全国麦冬主产地和主要集散地,享有“全国麦冬之乡”的美誉;西部为低丘岗地,农牧渔业发达,盛产优质稻及多种名优新特水产品,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北部山区蕴藏着铁矿、硅矿和石灰石,尤其是硅矿品位高,蕴藏量大,亟待开发。该镇在地理、交通、区位等方面优势明显,水陆并进,207国道、焦枝铁路和襄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国家大中型企业襄樊火电厂、余家湖港口等。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集镇人口2.1万,是鄂西北商贸重镇。乡镇企业发达,有工业企业11家,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拥有纺织、彩印、建筑、运输、服装等产业。
2002年以来,该镇在产业结构调整、襄荆高速公路协调、农村村组财务“双代管”等 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充分肯定。
三步两道桥遗址
三步两道桥遗址位于襄城区欧庙镇赵山村南1公里,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暴露出灰坑、红烧土。采集有石斧和陶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有少量蛋壳彩陶
历史沿革: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属襄阳县南乡;宣统年间(1908-1912),名第六区(欧家庙),属襄阳县。
1912年,沿用清制,名称、归属不变;1920年,名五区(欧家庙),归属不变;1930年,名第二区(欧家庙),归属不变;1936年,属襄阳县第一区;1941年,今域设有欧庙乡、法潼乡,属襄阳县。
1949年1月,今域部分名欧庙区,部分名李刘集区,随后李刘集区撤销入欧庙区,属桐柏区行署襄西办事处(县)爱国民主政府,同年5月,名称不变,属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同年9月,名称不变,属襄阳县;1950年5月,襄城区(一区)庞公、观音(阁)、杨河、刘河、中心等5乡划入,名称、归属不变;1951年9月,庞公、观音(阁)、杨河、刘河、中心、鲁闸(衙)、王岗、楚(褚)江、竹(饮)马、千公(弓)堰、黄龙观、水洼等12乡划出,名称、归属不变;1952年11月,庞公、观音(阁)、杨河、刘河、中心、鲁闸(衙)、王岗、楚(褚)江、竹(饮)马、千公(弓)堰、黄龙观、水洼等12乡划入,名称、归属不变;1953年8月,夏庙片(乡)庞公、观音(阁)、杨河、刘河、中心等5乡划出,名称、归属不变,同年9月,名第十六区(欧庙),归属不变;1954年9月,名欧庙区,归属不变;1958年9月,名欧庙乡(红旗公社一社),归属不变;1959年,名欧庙公社,归属不变;1961年6月,名欧庙区,归属不变;1968年11月,名欧庙区革委会,归属不变;1975年11月,名欧庙公社革委会,归属不变;1980年11月,名欧庙公社,归属不变;1984年1月,杨集管理区梅岗大队两生产队划出,曹湾管理区水洼大队划出,同年3月,名欧庙镇,归属不变;1987年9月,法龙、杨集、高庙、千弓等4乡划出,名称、归属不变;2001年3月,法龙镇划入,同年8月,名称不变,属襄樊市(地级)襄城区;2006年8月,所辖曹湾、莫康、涂沟、枣林、李刘集、曾垴、王树岗、赵庄、贺店、周营、黄龙观等11村划出,名称、归属不变;2010年12月,名称不变,属襄阳市襄城区;2017年10月,庞岗、熊庙、褚庙、江庙、康咀、千弓、卞岗、卸甲山、聂营9个村划出,调整后欧庙镇下辖2居41个建制村,名称、归属不变,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