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刘家隔镇

行政地名: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刘家隔镇 行政隶属:汉川市 行政代码:420984111
长途区号:0712 邮编代码:432000 车牌号头:鄂K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
辖区面积:约121.8平方公里
地名 行政代码 行政级别 资料介绍

地名由来:据明代礼部尚书黎淳记,为宋之军事刘谊在此隔岸种荻,故称刘家隔。

汉川市刘家隔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位于汉川市东北边陲,毗邻古泽云梦,处国际大都市武汉市第一经济国辐射圈。刘家隔镇境内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历来被誉为“鱼米之乡”。在交通方面,刘家隔镇114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川刘公路、虾三公路纵横交错,兰杭高速公路上汉川的门户,汉北河在境内横贯东西,刘家隔镇水陆连网,交通发达。

刘家隔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降雨量1500mm,霜降期110天,湿度70%,土壤成分中性偏酸。盛产粮食、莲藕、棉花、荸荠、西瓜等农产品。家鱼、鳝鱼、鳜鱼、甲鱼、毛蟹等特种水产养殖已初具规模。庆华藕业、大地缘藕业、竹园米业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已成为刘家隔镇主要的工业经济支柱,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其中,庆华藕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刘家隔镇是镶嵌在江汉平原上的一块“璞玉”。

历史沿革:

五代周世宗显德五年(前958)汊川县迁于此,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迁于长城(今城关),汉川县治设于此达400余年。

古代曾称金鼓城、大赤、郧城、义川、汊川、城隍台、鼓楼台等。

刘家隔起始居民不过数十家,由于古有襄水、郢水、涢水、汉水、臼水五派合流为一区,使之发展较快,至明宣德正统时期成为一定规模的大镇。

至明崇祯时期,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率军两次攻陷刘家隔,使此编民七里,拥有居民2.7万人的古城被焚毁。

清末至民国得以一定程度的恢复。

刘家隔明、清时期称大赤乡。

相传曹操乌林之败鸡鸣出走至此天已大赤,故名。

清宣统二年称刘隔区民国初沿袭清制。

1929年为第六区称刘隔镇。

1938年汉川沦陷后属第六联乡。

抗战胜利后为刘隔镇。

1948年12月,汉川县爱国民主政府将刘隔划为城北区。

1949年解放后仍称城北区。

1951年至1954年6月为第九区。

同年8月九区改为第二区。

1956年1月,二区改为刘隔区,当年4月,撤销区建制,改为乡建制,称刘隔乡,至1957年恢复区建制,为刘隔区。

1958年6月,以区成立公社,为刘隔公社。

同年10月改为红旗公社。

1959年公社恢复原名。

1961年,恢复区建制,成立小公社,属刘隔区刘隔、麻河、高阁、神灵、太平、凉亭(10月并入麻河)公社。

1975年2月,撤区并社,由刘隔、汈北2个公社合并为刘隔公社。

1978年12月,公社扩大,下设管理区,杨水湖公社合并,为刘隔、三龙、杨水湖、汈北、虾子地、民乐、寿北管理区。

1984年镇社分开,撤销公社,恢复区镇建制,为刘隔区,辖刘隔、三龙、杨水湖、汈北、民乐、寿北等乡。

并设立刘隔镇(县辖)。

1987改为刘家隔镇,2001年与原杨水湖乡合并设为刘家隔镇至今。

CopyRight 2022-2024 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019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