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阳城镇
行政地名: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阳城镇 | 行政隶属:平舆县 | 行政代码:411723106 |
长途区号:0396 | 邮编代码:463000 | 车牌号头:豫Q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6.72万人 | 人口密度:约679人/平方公里 |
辖区面积:约99平方公里 |
地名 | 行政代码 | 行政级别 | 资料介绍 |
地名由来:阳城南临荆河,取“山南水北为阳”之意得名。
2022年3月,阳城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阳城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阳城镇位于平舆县西北部22公里,地处平舆、汝南、上蔡三县结合部,东西连接项城、驻马店两市,是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全镇总面积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7150亩,辖张万寨、张老人2个居委会,胡岭、寺埠口、孙鲍、张庄、新集、刘寨、马李坡、张营、西贾、岭王、马刘、刘吾、洪山庙、位庄、丁营等15个行政村,149个自然村,285个村民组,有15448户,总人口67239人,其中农业人口67245人,非农业人口1317人。
据史料记载:原后刘乡新集村周庄一带古为阳城,春秋战国所置,前 506年,蔡灭沈属楚。因南临一条发育古老的水道——荆河,取“山南水北为阳”之意,故名“阳城”。汝南境秦代置阳城县,既见于《史记》中的唐代人注疏,又见于明、清的方志资料。《明一统志》卷三十一《古迹》:“阳城故城在(汝宁)府界,汉置县属汝南郡,东汉省入汝阳”。明李本固《汝南志》、清嘉庆《汝宁府志》对阳城故城位置的记载亦同。康熙二十九年《上蔡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记曰:阳城在上蔡县东南,汝阳、平舆之间。“曹魏(应为东汉)废入汝阳”。民国年间由藏励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道:汉代阳城侯国(又称阳城县)“在今河南汝南县界”。所谓“界”,即“境”也。“汝宁府界”、“汝南县界”即汝宁府境,或汝南县境。《史记》和《汉书》,均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乡里在阳城。不仅如此,《明一统志》和汝南诸志的纂修者还在《人物志》中声明陈胜为汝南人,并为其着重立传。如《明一统志》卷三十一《人物》:“陈胜汝南阳城(人),少时尝与人庸耕,秦二世发闾左戌渔阳,胜与阳夏人吴广,度失期法当斩,谋举事。”
据上述文献资料所载(参阅《吕氏春秋·上德篇》“墨者,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条、《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汝南“阳城缪侯刘德”条以及《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的记载),汝南阳城名称的历史沿革大致轮廓是:“春秋属沈蔡,战国属楚”。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后刘新集村委一带是楚悼王王族阳城君封国,著名楚辞作家宋玉赋有“惑阳城、迷下蔡”之语。楚悼王去世时,阳城君在丧所围攻吴起,误射中王尸,按律治罪当斩,阳城君避难出走,楚收回封地。以后魏不断联合韩、齐等伐楚,魏、韩先后占领了楚国上蔡、安城等大片领土。原为楚国领土的汝南一带成为楚魏二国之境,汝东形成一道楚、魏边疆线——魏长城(鸿沟)。距魏长城不足8公里的阳城,成为楚国的军事重镇。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置阳城县,属陈郡;西汉阳城改属汝南郡,地节四年(前66年)封宗正刘德为阳城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刘向是刘德之子,王莽尊崇的国师刘歆是其孙。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天下大乱,刘德曾孙刘飒(读sà)嗣位后“败绝”。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削减官僚机构,减轻庶民负担,去武官进文吏,省并郡县,阳城并入汝阳。为平舆、宜春、汝阳三县之地,后宜春、平舆县裁,尽归汝阳。1913年汝阳更名“汝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4月26日决定,析汝南置平舆县,汝东八个区划归平舆县,阳城故城也划入平舆县境。
经考察,阳城故城位于汝南县城东北29华里,上蔡县城东南50华里,平舆县城西北40华里的原后刘镇周庄。东汉时因此处地脉高凸,水患不浸,成为世家大族袁安的庄宅。唐代建设阳城寺院,现存有袁氏墓群和阳城遗址及黄鹭殿遗址等。
“阳城”一名不但有文献记载,也有史实见证。
阳城镇境内现有阳城故城遗址、战国魏长城(鸿沟)遗址、战国楚国的军事城堡遗址、韩古城、袁家冢、商王庙、洪山庙遗址。从人文渊源上看,自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兼容东方齐鲁文化、南方荆楚文化、北方燕赵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周边多种文化内涵。西汉末年,佛教东渐,“阳城”之地成了各派宗教势力竞相汇聚之处,境内道观、塔寺遍布,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并出现了一庙拜三佛的阳城寺院奇特文化景观。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阳城”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哺育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阳城是“四世三公”袁安的故里,同时也是袁氏的发祥地。有为-秦二世的-,发动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陈胜。洪山庙,远古名曰“谷神庙”,据考证是殷纣王之子殷洪大难余生,自号“洪山隐居”(又称洪山道人)隐遁处,殷洪发明了马佩嚼,为我国提供驯马技术,后拜师于原始天尊。传说《洪范》即撰著于此。洪山庙创修于殷周,历代重修,今存残碑断碣十余块。著名的有响石玄武座的“太子千秋”碑。主要殿阁为:洪君殿、先王殿、谷神殿、玉皇阁、牛王宫、马王殿、龙王殿、奶奶殿、阎王殿等殿宇。
历史沿革:
古遗址称阳城,始有阳城之名。
清属汝宁府。
1944年为汝南县万安乡张老人联保处。
1949年属汝南县万冢乡。
1950年11月为汝南县三区后刘乡。
1951年4月,从汝南县东部分出8个区新建平舆县,10月为平舆县三区。
1955年8月为后刘区。
1956年3月撤区建中心乡,分属樊寨中心乡和射桥中心乡。
1957年3月撤销中心乡,划为后刘乡。
1958年8月,分属万冢人民公社和射桥人民公社。
1962年3月,从射桥人民公社西部划出六个生产大队、从万冢人民公社荆河以北划出十八个生产大队,成立后刘人民公社。
1984年改设后刘乡。
2007年撤乡设后刘镇。
2008年更名阳城镇。